查看原文
其他

正念的万里长征

韩岩 韩岩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本文为轻阅读,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正念的故事。



(一)佛教
    
正念起于佛教。佛教起于印度。

佛教北去入中国:公元61年,东汉明帝梦见头顶有白光的金甲神在西方出现,于是派人迎取印度高僧入华夏,建白马寺,而后演为汉传佛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为南传佛教;传入西藏的则为藏传佛教。佛教有很多学派,就像心理治疗有许多学派一样。


斗转星移,20世纪中叶,大规模传入西方世界的,或应叫西传佛教,这一传,很特别,因为这是第一次传入基于现代文明的社会,在现代文明的社会有科学,于是,佛教和科学相遇。

汉传佛教隋唐时期最兴盛时,十大宗派并立,后来八大宗逐渐衰落,只剩下禅宗和净土,为今日国人所熟知。净土似乎老爷爷老奶奶信徒居多,就像我的母亲,天天念阿弥陀佛;而禅宗,古时文人墨客喜欢沾一下,风雅一把,今天似乎也如是。

倒是我在90年代的澳洲时被又一次上佛教入门课时,一个南传佛教的西人老师讲的佛教四圣谛八正道,显得条理分明,语言明白,有路可修。为何?

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佛教西传而入的是一个现代社会,所以语言变成了现代语。而汉传佛教原来用的是古汉语翻译的梵文巴利文,所以有那么多怪怪的语言,就像人们第一次接触精神分析的术语容易被晕倒一样。

四圣谛,就像一个心灵明医做诊断开药方。

1)诊断:人生苦,人人病。
2)病理学分析:病的根源。 
3)预后:有药治吗?有,觉悟解脱之道。
4)药方:八正道。

这里,正念来了。它是八正道之一,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定,正念

        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 

(二)卡巴金

今天风行于欧美世界后来传入中国的正念与佛教已经脱钩了,它的创始人应该算是卡巴金。

卡巴金最早的老师是韩国的一位禅宗大师,但他本人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博士。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在麻省大学的医疗中心折腾一个去宗教化的正念减压项目,用来辅助各种疾病患者的康复。

他的病人身患各种疾病,很难进行太严格的训练,所以他创造性地将瑜伽,尝葡萄干一类的方法整合进去,开创出一个卓有成效的减压项目。

但是,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持,来自异文化的技术很难在西人中流行开。所以,要一直等到本世纪初期,当正念的相关研究出现井喷式增长之后,卡巴金的项目才开始火了。

另外,在心理治疗的阵营中,出现了包含正念作为核心要素的许多疗法,如正念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接纳和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

正念传播之路可谓万里长征:从印度流入中国成汉传佛教,从十宗派衰落剩下两宗;卡巴金20世纪70年代弄的去宗教化正念项目到21世纪初才大热,又流入中国。

卡巴金的正念,应该称作为和现代心理学连在一起的正念,与佛教的正念不全是一回事。如何看待它们的同异?可否对之进行比较性的评估?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修练正念?


(三)深的和浅的,古代的和现代的

卡巴金的功劳在于将正念去宗教化,而后科学化,这使得它不再受限于佛教信徒,而是人人都可用以健心。这是很现代的。

但是,多年前,在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举办的“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研讨会上,我听到不少与会嘉宾对之的批评。其中一些批评颇有价值。

这种批评说:正念本来是和八正道中的另外七道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套“药方”的,现在不讲正见,正思维等等,就单讲一个正念,这可以吗?现在这种西方式的流行正念,是否把正念的微妙,精深处给稀释了,虽然流行,但是其功效也降低了,甚至只是成了一个时尚,挂在嘴边说说而已?

确实如此,卡巴金对正念的定义是,“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于当下,对于经验的展开不加评判。

但是4世纪佛教大师无著则如此定义正念:“什么是正念?它是心灵的一种品质:具有不忘记熟悉的客体,不被转移注意力的功能。

无著


比较起来,卡巴金的正念聚焦的是心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尽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佛教正念则是个要求更高,与其他八正道中的七要素构成一个更广谱的心理过程塑造。

这样看来,卡巴金虽然属于现代的,因而容易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流行,但是却是一个相对较浅的东西。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去宗教化的过程,言正念则必回到佛教的正宗?

非此一路也!


(四)怎么样可以既是深的,又是去宗教化后的,科学的?

当正念成为一个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和修习方法,就好像一个人入乡随俗,它逐渐开始和科学心理学方法,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发生“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一个“新人”,也就是一个新的东西。

现代心理学力量威猛,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这个方法的厉害;另一方面是因为百年以来,直接面向普通人实际心理问题的挑战,令到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学蓬勃发展。

让我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些威力,也作为对时常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的统一回应,这个问题是“心理治疗有效吗?

1952年,心理学阵营内部强烈质疑心理治疗效果的心理学家埃森克总结了科学研究结果后说:“有三分之二的神经症患者在两年之内,不管有接受心理治疗还是没有接受心理治疗,都会在相当程度上自然康复”。这可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当时的心理治疗的致命一击。

但是,到了1977年,不过20多年,研究者们做了一个大研究(元研究),包含375个研究,25000名病人,结果发现,平均来说,接受过心理治疗者要比起75%的未接受治疗者情况要改善许多!

这以后,时间又过去了40多年!在西方,心理治疗的各种研究突飞猛进;心理治疗的方法也不断进化,比如,认知行为治疗已经进化到第三代(这个第三代中恰恰有许多受正念的影响)!

上个世纪前半叶,精神分析的学者们苦苦思索一个问题:能不能通过自己读书来分析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现在,已经有专门为此目的而创造的书籍,虽然其效果不能完全取代心理治疗,但是有科学证据表明,它们还是可以取得一定疗效的!还有还有,现代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又开始研究发明预防心理问题提升人类幸福指数的心理学分支:积极心理学。

当我们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正念的现代心理学化,我们就可以明白,要将其看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和其他心理学方法相整合而进化的,未完成的过程。于是,卡巴金的创造应该仅仅被视为一个开端。


开端之后,还可以发展什么呢?

以下,我们举些例子示范之:

  • 首先,对于那些完成了卡巴金8周课程的人来说,如果有些晋阶的深度课程,则浅的就不再仅仅停留于浅了。而其实修习正念过程,要想修的好,长期坚持是一个核心因素,如果缺乏相应的课程设计,则之前八周训练带来的效果可能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 其次,卡巴金的正念定义显得狭小,我们大可以利用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理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理论模式中吸取营养,抽取要素和正念进行组合,构建含正念但是不局限于正念的心理锻炼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增加单元,训练“正想”!要知道,正念这个词的翻译本来就很成问题,它可不是训练我们如何有正确的念头,而是在训练我们的不加判断的觉知力;


    关于如何正确地思考,如何合理地调度情绪,还需要其他方法与正念训练配合方能达成,而这些新要素,现代心理学的新进展中有太多的营养我们可以吸取,不妨可以创之为“正想”单元。


  • 再次,卡巴金在吸取佛教修行方法中,采纳了不分“定修”和“观修”的方法,其实是倾向于用“观修”一步到位代替了“定修”。那么,恢复定修的深度,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训练方法?

  • 再再次,说的更深下去,正念一词的更广大的源头,应该回到“meditation” (静修)这个定义上去,而在不同文化的古老的智慧传统中,都有不少丰富的meditation方法,它们的特点是否可以在科学的大伞下,重新加以研究,整理和创造?


(五)正念的万里长征

一千多年前,玄奘法师西出长安,历经千辛万苦,取来佛教大量经书,造就了汉传佛教的辉煌!

1992年,一小群西方科学家,带着重达几百公斤的沉重的科学设备,千里迢迢,去探访分布在喜马拉雅陡峭山坡上洞穴里潜修的佛教瑜伽士。他们的车子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行驶,有些地方山路崎岖,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葬身悬崖之下。

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万里长征”,其方向是让科学和正念修行相遇。

先行者的道路上布满凶险和失败,这一回,虽然他们没有葬身悬崖,但是,却被对科学毫无了解的瑜伽士所拒绝,无功而返。。。。。。

直到多年之后,当东方和西方有了更多的相遇,他们才实现了当初的理想。

正念,走了两千多年,走到了今天:科学和宗教,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终于相遇了。

让我最终用这样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无上甚深诸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而今宝藏皆现前,花开谁家心香漫?
韩岩老师的“心身免疫力训练课”将
  • 神经心理学理论

  • 心理神经免疫学

  • 独特的正念修行方法

融为一体,可以用以提升压力管理能力,也可以作为面向大众的“新人本整合实用心理学”的入门基础课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